你有落入「施權」「受權」的牽連嗎?
論述 (Discourse) 這概念對我實踐 phoTALKgraphy 時帶着的意義和提醒
Discourse(論述)這字,起源於拉丁語,意思指一個具有共同價值觀的陳述 (statements)、實踐 (practices) 和體制結構 (institutional structures) 制度,在當中,大眾基於所擁有的共同思考、說話和行為意向模式而形成一個主流導向,這個導向有好強大的力量去影響大眾如何塑造自己的生活故事,並顯現社會和權力間所建立的既定影響性結構。
例子包括:
規範標準(為所謂的標準定出規範,例如:身體形象、個人成就、自我價值、男性氣慨指標等)
專家定義(將專業人員身份等同為專家角色)
對一羣人進行病學界定
(Freedman & Combs, 1996)

哲學家 Michel Foucault 將論述定義為「由想法、態度、行動、信念和實踐而構成的思維系統,製造出所屬的個體和世界」,這些都是權力與知識之間用以操控社會的手段。
Foucault 就曾提到十八世紀時社會出現以「瘋狂」來界定和標籤精神病患者,甚至窮人、病人、無家流浪者及那些個性特徵與大眾表現不一致的人們。他又以自己為例子,假如運用這種界定模式,而以描述自己在社會的身份角色來作舉例:
以自己描述自己,同樣別人亦可描述他;
例如,他的身份會是:兒子、父親、學者、研究人員、僱員、作者、病人等;
這些描述並非單一性描述,而是基於他處身的社羣、階層、文化等衍生的「有效」描述;
這些描述是對於社會所屬身份或角色功能定位有關,如何在當中發揮角色、作用等連繫。
“論述是權力的呈現,裏面蘊含着價值和情緒判斷,出現一種「施權」與「受權」的身份定位”

另一方面媒體製造知識、語言、情緒、判斷、共識,都就着經濟和政治方面呈現出當中的權力,令這些「描述」得以創造和建構,並鞏固成為社會上「現實」的一部份。
且看看一直以來身處的「現實」社會,這類標籤法模式及界定性的描述其實都一直存在,因着某部分擁有控制權的一羣,如何對經濟、權力和利益抱着互維獲益,頗大程度地管控着社會的運作、氣氛和發展方向等,常見的操控壓力,例如將人物或事情內容專家化、病態化、定強弱、貧與富、優與劣、美與醜等等的社會標準。
你又能在生活中的現實社會或界別裏想像到那些相關例子,顯現出「施權」與「受權」的牽制或影響嗎?
參考資料:對話、論述研究法與文件分析 (Doing Conversation, Discourse and Document Analysis, 2007)